中新網石家莊2月22日電(記者 李曉偉)據河北省文物局消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22日在京舉行,公布最終入選的6個田野考古發(fā)掘項目,河北尚義縣四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列其中。
據介紹,四臺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是近年冀西北地區(qū)發(fā)現的一處面積最大、保存完整、具有重要價值的包含舊、新石器過渡時期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2020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lián)合對該遺址開展考古研究工作,發(fā)掘面積1700平方米,發(fā)掘房址40余座,出土了陶、石、骨、貝類遺物800余件。
該遺址年代距今約10400-6400年,文化遺存可劃分為五組,其中一、二組文化遺存中成組的房址,實證了我國北方地區(qū)最早定居村落的出現;陶器的燒制和石器壓剝打制技術的成熟,展現出人類生存方式從舊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流動性棲居,到新石器時代早期逐漸定居的發(fā)展轉變;石器技術傳統(tǒng)繼承發(fā)展自泥河灣盆地一萬余年的楔形細石核技術傳統(tǒng),為中國北方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研究提供了非常典型而且最直接的證據;碳化粟、黍的發(fā)現為北方旱作農業(yè)起源提供了實證。
該遺址的發(fā)現,確立了北方地區(qū)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建立起北方地區(qū)舊新石器過渡時期的無縫鏈接,填補了燕遼文化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為研究舊新石器時期過渡、旱作農業(yè)起源、聚落與生業(yè)方式發(fā)展演變等一系列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對于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一系列重大課題具有重要意義。(完)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
河北共產黨員網
河青新聞網
石家莊新聞網
|
國內網站: | 中新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中國網 | 光明網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 | 中青網 | 央廣網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