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五一”假期防疫“不打烊” 節(jié)后防控不可放松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題:“五一”假期防疫“不打烊” 節(jié)后防控不可放松
中新社記者 李純
經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測算,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中國國內出游達到2.3億人次,超出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xù)向好,民眾出游更為安心,“被推遲”的旅游計劃在這個“五一”期間得到了一次集中釋放。
但另一方面,節(jié)假日期間的大規(guī)模人員流動,客觀上也為節(jié)后疫情防控帶來壓力。與此同時,亞洲一些國家疫情近期呈現大幅反彈,加重了疫情自境外輸入的風險。中國官方由此呼吁,疫情防控不可心存僥幸,防控舉措仍需毫不放松。
節(jié)前提示:防疫不忘“三件套”
早在4月27日,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已發(fā)布通知,對“五一”假期旅行出游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內容包括了交通出行保障、防止人員聚集、疫情監(jiān)測預警、從嚴落實外防輸入等十個重點方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在假期前夕發(fā)出健康提示,呼吁民眾在假日期間仍要加強自我防護,堅持佩戴口罩、社交距離、個人衛(wèi)生的“防疫三件套”,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間密閉、通風較差的場所活動。
針對旅行期間乘坐飛機、火車、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健康提示指出,民眾需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衛(wèi)生,并妥善保存票據以便查詢。如旅途過程中出現相關癥狀,在做好防范感染他人措施的同時,應立即到就近醫(yī)療機構就診,并中止或取消旅行。
近期境外多國疫情嚴重,出境旅行感染風險也隨之升高。中國疾控中心對此也特別提醒,建議個人充分權衡出行時機和必要性,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
假日期間:本土保持“零新增”
隨著5月4日云南省瑞麗市相關地區(qū)疫情風險“降級”,中國境內目前已無中高風險地區(qū)!拔逡弧奔偃掌陂g,中國內地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梢钥隙,假期出游人數創(chuàng)下新高與國內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成效密切相關。
“零新增”的背后是防疫舉措的落實。假期中,華山、九寨溝等全國多個重點景區(qū)提前發(fā)布票務信息,有效分流游客。有調查顯示,32%的游客體驗了在線預訂,33%的游客體驗了掃碼、刷臉等無紙化入園,98%的游客認可景區(qū)預約。
據媒體報道,八達嶺長城景區(qū)5月1日11時即發(fā)布游客流量紅色預警信號,多地景區(qū)自假期伊始即迎來游客高峰。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文化和旅游部5月2日再發(fā)通知,要求各地旅游景區(qū)進一步落實“限量、預約、錯峰”要求,博物館、文化娛樂場所等密閉空間加強通風消毒管理,引導游客遵守防疫規(guī)定等。
此外,“五一”期間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也保持“不打烊”。據中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數據,截至4月29日,中國內地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5346.3萬劑次,這一數據在5月4日升至28459.5萬劑次。據此推算,中國境內“五一”期間平均每日接種新冠疫苗逾600萬劑次。
節(jié)后防疫:自行觀察14天
旅游出行人數大幅增加,客觀上也為假日之后的疫情防控帶來了壓力。中國疾控中心提示,旅行歸來應自我觀察14天,一旦出現可疑癥狀,要做好防范感染他人的措施,及時就醫(yī)并主動告知醫(yī)生自己的旅行史。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表示,“五一”出游期間并不清楚接觸的人群中是否存在無癥狀感染者。出游歸來要自行觀察14天,若出現發(fā)燒、腹瀉或感覺特別疲乏,且在觀察后不能很快解除,就需要及時就醫(yī)。
在防止國內疫情反彈的同時,外防輸入仍是近期中國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重點工作。當前,中國某南亞鄰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2107萬例,單日新增病例突破41萬例,且有報道稱發(fā)現新冠變異病毒。中國也有城市檢測出入境人員疑從該國感染變異病毒,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持續(xù)增加。
在4月底的一場官方發(fā)布會上,吳尊友再度強調落實防控舉措的重要性。他指出,無論病毒如何變異,只要能夠阻斷其傳播、流行,就可以防止新的變異毒株發(fā)生!奥鋵嵎揽卮胧┳顬殛P鍵,既可以終止變異毒株的流行,也可以防止新的變異發(fā)生!(完)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
河北共產黨員網
河青新聞網
石家莊新聞網
|
國內網站: | 中新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中國網 | 光明網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 | 中青網 | 央廣網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