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邢臺3月10日電 (張鵬翔 張玉坤)河北邢臺市臨西縣文保所10日透露,近日,該縣文保人員在臨西縣西溫村一農戶家中,發(fā)現(xiàn)一塊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墓志銘石刻,距今已有480年歷史。
據介紹,這方墓志銘是在農戶建房開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的,一直被放置在空閑庭院的角落。墓志銘石刻為正方體,長、寬均為70厘米,高16厘米,青石材質,石刻右上角略有殘缺。碑文用楷體書寫,字體俊秀,剛勁有力,約有610多個字,記載了當地嘉靖年間進士、提學御史張相的生平履歷、家族成員構成及授封情況。
據記載內容顯示,墓主人張相,字子良,從小聰慧,明嘉靖五年進士,歷任平陽府推官、山西巡按御史、南直隸提學御史等職務。墓志銘除了介紹墓主人生平,特別對張相因督辦“京通兩倉弊事”遭到多名官員彈劾而被降職一事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贊揚了張相秉公辦事,剛正不阿的道德品質。
據臨西縣文保所所長張霞介紹,明朝時期,通州區(qū)位于京杭大運河北端,是歷史上交通要沖和漕運倉儲重地。為了存儲漕糧,京城和通州建起了很多糧倉,通稱為京通二倉。發(fā)現(xiàn)的這方石刻,提及了當時“京通兩倉弊事”歷史事件,進一步充實了冀南地區(qū)的明代史學資料,同時對研究當時的政治、文化、地理地貌的變遷也具有重要歷史參考價值。(完)
本地新聞: |
河北新聞網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
長城網
河北共產黨員網
河青新聞網
石家莊新聞網
|
國內網站: | 中新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中國網 | 光明網 | 中國日報 | 國際在線 | 中經網 | 中青網 | 央廣網 |
中新社分社: | 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貴州|廣東|廣西|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黑龍江|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香港|新疆|兵團|云南|浙江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